

消化性潰瘍及胃炎飲食
何謂消化性潰瘍
消化性潰瘍是指消化道部份受到胃液的腐蝕造成黏膜受損,使黏膜層產生糜爛的現象。胃液是什麼?胃液含有消化食物的酵素和鹽酸,不僅可協助食物的消化,且有殺菌作用。常見的消化性潰瘍以十二指腸潰瘍最多,其次是胃潰瘍。
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不同點:
-
胃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 常發生的部位 胃小彎 (前庭部) 十二指腸的前端 (近幽門處) 患者胃酸分泌量 正常至減少 正常至增加 患者黏膜抵抗力 降低 正常 進食對患者疼痛的影響 進食往往會加重疼痛 進食可減輕疼痛
消化性潰瘍患者的飲食原則
消化性潰瘍的食物選擇範圍依潰瘍程度不同分為三期:
- 第一期
自出血至止血後的2-3天,此時最好是將食物製成流質狀供應。 - 第二期
止血後2-3天至恢復期,此時最好食用軟質食物或溫和飲食。 - 第三期
恢復期,此時的飲食與普通飲食相似,除非患者感覺不適,否則應儘量選擇各類食物。
急性胃炎患者的飲食原則
- 先禁食1-2天,使胃有足夠的休息,但可喝少量的水以防止口渴。病情好轉後,逐漸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供給牛奶及流質狀的飲食,然後再慢慢增加食物的量和選擇範圍。
慢性胃炎患者的飲食原則
- 食用溫和飲食。
- 以少量多餐方式供應飲食。
- 進餐時要放鬆,保持心情愉快。
何謂溫和飲食
溫和飲食是一種無刺激性,含低纖維質,易於消化且具有足夠營養的飲食。
- 無刺激性:
不會促進胃液分泌或使胃黏膜組織受到損傷的飲食型態。 - 低纖維質:
纖維質大都來自植物性的食物,在人體中不易被消化吸收,如:穀類的麩皮、水果的皮及種子、豆類的外皮、蔬菜中的組織等,這些比較粗糙的物質,容易使胃腸受損,應該避免攝食。但若口腔、牙齒健全的人,能夠充分咀嚼食物,並與唾液完全混合,則不需要完全限制不吃。 - 易於消化:
除了纖維質不易消化外,一些動物的筋和膠也不易消化。烹調方法也很重要,蒸、煮、燉、糊泥狀的食物,比較容易消化。煎、烤及油炸的食物較不易消化。 - 足夠營養:
雖然因為疾病的關係,在飲食上有所調整,但所供給的營養素一定要足夠,在飲食攝取上仍以六大類食物為主,儘可能廣泛的選擇各種食物,以獲得各類營養素。
避免下列食物的選擇
- 刺激性的食物:
咖啡、酒、肉汁、辣椒、芥茉、胡椒等,這會刺激胃液分泌或使胃黏膜受損的食物,應避免食用。 - 酸性食物:
酸度較高的水果,如:鳳梨、柳丁、桔子等,於飯後攝食,對潰瘍的患者不會有太大的刺激,所以並不一定要禁止食用。 - 產氣性食物:
有些食物容易產氣,使患者有飽脹感,應避免攝食;但食物是否會產氣而引起不適,因人而異,可依個人的經驗決定是否攝食。 - 炒飯、烤肉等太硬的食物:
年糕、粽子等糯米類製品,各式甜點、糕餅、油炸的食物及冰品類食物,常會導致患者的不適,應留意選擇
消化性潰瘍及胃炎患者注意事項
- 吃飯要定時定量。
- 進餐要細嚼慢嚥,且心情要放鬆,飯後略作休息再開始工作。
- 少量多餐。除三餐外,並於上、下午、睡前各加一次點心。 食用溫和飲食。
- 每餐由六大類食物中廣泛的攝取各種食物,以獲得均衡的營養,不要純吃澱粉含量高的食物。
- 不抽菸、不喝酒。
- 生活有規律,不要熬夜,減少無謂的煩惱,心情保持愉快。
諮詢
- 若有營養品問題可至安泰醫院2F營養科諮詢
或洽08-8329966#3031或#3032
手機下載本訊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