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復健科衛教│肩頸酸痛怎麼辦
肩頸酸痛怎麼辦
- 「肩頸酸痛」可分為「頸痛」與「上背痛」,通常是指由後腦根部、頸部至肩胛骨部位之間的上背部疼痛,但有時也會延伸到上肢、後腦、前額或頭部其他部位。
- 根據調查研究,約50-60%的人一生中有過肩頸酸痛的經驗,隨著年齡與生活壓力的增加,發生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。大多數的患者經過適當的休息、保養、改善日常生活不良的姿勢與習慣即可自然恢復,但少數患者須仰賴藥物、復健或手術治療。極少數的患者雖經上述治療仍演變成慢性疼痛,造成生活上、工作上及情緒上的種種問題。
肩頸酸痛的原因與臨床症狀
- 有些人認為肩頸酸痛一定是「長骨刺」、「神經痛」、或「五十肩」,其實這個想法不一定正確。引起肩頸酸痛的原因很多,以下簡介常見的問題:
- 1. 頸部拉傷及扭傷:約有85%的頸痛是因肌肉或韌帶傷害而引起,原因多為長時間姿勢不良或突然受到牽扯(如車禍、跌倒)而受傷,俗稱的「落 枕」即屬此類傷害。
- 2. 肌膜疼痛症候群: 約有50%的人可能患有肩頸部肌膜疼痛症候群。主要的症狀是肩頸部肌肉酸痛、僵硬,且常有壓痛點。此外,疼痛往往會傳導至其他地方,如後腦、頭頂、膏盲處、前額、眼眶及手臂等處。此症常與姿勢不良、長時間使用電腦或維持某一固定姿勢有關,通常休息後酸痛即可改善。
- 3. 頸部椎間盤病變:多發生於中年人(35-54歲),症狀為頸部或肩胛骨中間之疼痛:若神經根受到壓迫時,手臂會有刺痛、麻電感或肌肉無力的現象。若脊髓神經被壓迫的話,則可能導致四肢麻木、無力及大小便困難。
- 4. 頸部退化性關節炎: 又叫骨性關節炎,多發生在40歲以後,頸椎因種種原因而退化或長出骨刺,使神經的通道變窄。常見的症狀為頸痛或頭痛,但若骨刺壓迫到神經根或脊髓神經時,則會引起上肢或四肢麻木、疼痛、無力等症狀。
不可忽視的肩頸痠痛
- 感染、腫瘤也可能引起頸部或上背部疼痛。如伴隨有發燒、體重減輕、半夜痛醒、局部骨頭劇烈疼痛或脊髓神經壓迫等現象時要特別小心。此外,要提醒患者,頸椎有問題時千萬不要隨便去整脊,以免造成骨折、中風、脊髓損傷,甚至死亡等嚴重後遺症。
如何診斷
- 肩頸痠痛的診斷與其他病症一樣,需先將症狀及發病過程告知醫師,再由醫師作詳細的檢查,以期找出發病的原因。
肩頸酸痛的治療與復健
- 大部分的肩頸酸痛保守療法就很有效,不需要開刀。保守療法的方式很多,您的復健醫師會替您選擇最適合的治療。若需要手術治療,會介紹您去找外科醫師。切勿自行診斷,或擅服成藥,以避免病情惡化。通常復健治療分為三個階段:
- 第一階段為急性期:應先止痛及消炎。復健醫師在下診斷後,會替您安排特定的治療計畫,除消炎止痛及肌肉放鬆等藥物外,還可使用頸圈、冰敷、超音波、電刺激、針灸、低能量雷射等以止痛。等發炎反應過後,即可藉由熱療、頸椎牽引、生物回饋、心理治療、神經阻斷術等方式來減經症狀。
- 第二階段為恢復期,此時復健治療著重於恢復肩頸部的活動度、軟組織的延展性、肌肉的力量及維持正確的姿勢。復健醫師會針對您設計特定的運動治療,以期早日恢復日常活動及工作能力。
- 第三階段是維持期,目的是預防復發。當症狀消失後,復健醫師的會建議您做適當的運動以增進體能及身體健康。
肩頸痠痛的預防與保健
- 首先是保持正確的姿勢,避免快速突兀的動作,以免傷害頸部的構造。睡覺時頸部後面可墊些毛巾或使用人體工學枕,使頸椎能獲得適當的支撐。 其次是適度地變換肩頸部的姿勢,工作時最好每隔一小時休息幾分鐘。
- 此外,平時要注意運動,尤其是肩頸部肌肉的拉筋與放鬆訓練,以避免肌肉長期緊繃而影響血液循環,酸痛的部位要休息,避免過度使用。
- 另外須有充足的睡眠,均衡的營養,並儘量消除心理上的壓力。如果疼痛與不良的工作環境或不適合的傢俱有關時,應儘速設法改善。
復健科醫師的叮嚀
- 引起肩頸酸痛的原因很多,復健科醫師會綜合問診及臨床檢查的結果,為您作一個初步的診斷。若病情需要,會再為您安排進一步的檢查, 如X光、抽血、肌電圖及神經傳導檢查、磁振造影或電腦斷層掃瞄檢查、 骨頭同位素及骨密度檢查等。 診斷確定後,醫師會為您處方藥物及各種復健治療。
- 除了止痛外,醫師會針對您個人設計特定的運動治療,以期早日恢復日常活動及工作能力。此外,醫師也會針對您的病情及生活、職業上的需求,為您提供正確的肩頸部保健之道。
門診時間│聯絡方式
掛號電話:(08)832-9966
網路掛號:門診預約掛號、掛號查詢或取消
服務時段:
週一至週五
早診 │上午9:00
午診 │下午14:00
晚診 │晚上18:00
週六 │上午9:00(物理治療)
週日 │休診
所在位置:復健大樓1樓、2樓
.
手機下載本訊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