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復健科衛教│腦中風的復健
什麼是腦中風?
- 腦中風是腦部的血管破裂或是被血塊塞住,影響腦組織的血液供應,因而使腦細胞壞死。當腦細胞壞死後,由此部位所控制的功能就受到影響,因此患者會表現出手腳無力、麻木、言語困難、及各種功能上的問題。 國人腦中風盛行率約為千分之6.4,估計約有十四萬人,也就是有十餘萬個家庭必須照顧中風的患者。對於這些家而言,如果能了解與中風有關的問題及復健的過程,在照顧患者時更可以得心應手。
腦中風的危險因子
-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高齡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 高脂血、吸菸、心律不整及缺乏運動等。好好控制危險因子將會減少腦中風發生的機會。
腦中風的形式
- 腦中風可以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兩大類:
- 1.缺血性中風又可分為下列兩種
- 腦梗塞:在腦血管内形成血栓而引起腦血管阻塞。
- 腦血栓:是因身體其他部位(最常見是心臟)來的血塊造成腦血管阻塞。
- 2.出血性中風又可分為下列兩種
- 腦出血:因腦內的血管破裂而引起。
- 蜘蛛膜下腔出血:因腦表面的動脈瘤破裂出血而造成。
腦中風的臨床症狀
- 中風時因腦損傷的部位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症狀,下列是最常見的症狀:
- 1. 突然發生一側手腳無力或麻木
- 2. 突然發生意識不清或不能言語
- 3. 一眼或兩眼突然看不見
- 4. 突然暈眩、步履不穩或動作不協調
- 5. 突發性劇烈頭痛或嘔吐
腦中風患者的預後
- 中風患者發病後的情形大致如下:
- 10%幾乎完全恢復
- 25%只有輕微障礙
- 40%有中度到嚴重的障礙
- 10%需要在養護機構長期照顧
- 15%死亡,除了完全恢復或死亡的患者外,都需要接受復健治療。
腦中風患者的居家照顧
- 中風患者除了有運動、感覺和語言的障礙外,還有很多特殊的問題,家屬在照顧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各點:
- 1. 憂鬱:大多數患者都有憂鬱的症狀,包括情緒低落、 易怒、失眠、沒有食 慾、不願與人來往、拒絕接受服藥或復健。「功能進步是治療憂鬱的最好方 法」,因此應鼓勵患者持續地接受復健,以改善功能。
- 2. 皮膚照顧:患者因為久臥或久坐,容易在腎部發生褥瘡。除了要常改變姿勢 外,每天應檢查皮膚狀況。
- 3. 疼痛:許多患者會有麻痺側疼痛的情形,早期開始復健可減少疼痛發生的 機會。家屬在幫助患者活動及移位時要注意避免拉傷肢體。
- 4. 忽略一側:有些患者會忽略一側,如洗臉時只洗半邊或進食時只吃餐盤的半 邊,家屬要常提醒患者注意被忽略的一側。
- 5. 日常生活功能: 患者可使用輔具,以幫助日常生活功能,譬如進食可使用 調羹及較深的盤子,衣服用魔術帶取代釦子、拉鍊,用長鞋拔來幫助穿鞋 等。
- 6. 進食及營養: 中風患者應攝取均衡的營養。營養過剩會導致肥胖,影響日 常生活的活動。有些患者因食慾差,攝食少而營養不良、體力衰弱,更會 影響活動的能力。如用鼻管餵食的患者,應定期請醫師評估其營養狀況。
- 7. 肌肉張力增加及關節僵硬:患者除了每天要做關節運動外,藥物治療也很 重要。如果張力太強,可以用矯具固定,也可以考慮局部注射藥物,來改 善功能。
- 8. 大小便功能: 患者常會有尿不乾淨、頻尿、失禁、尿路感染及便秘等問 題,對生活品質有很大影響。如這些情形,應與醫師討論。
腦中風患者的復健
- 中風患者從住院時就要開始復健,急性期的復健以關節活動為主,並注意預防褥瘡及排尿障礙的發生。當患者情況穩定後,就可以練習翻身、坐起、坐輪椅下床等活動。然後可以學習走路及訓練上肢功能,以達到日常生活獨立的目標。患者在出院後,仍然需要繼續復健, 讓功能恢復到最佳的狀況。在復健的過程中,患者通常需要下述治療:
- 物理治療:幫助患者學習走路及恢復活動的功能。
- 職能治療:幫助患者訓練上肢功能、並改善日常生活中自我照顧 (如進食、穿衣、如廁)的能力。
- 語言治療:幫助患者恢復語言溝通及表達 (包括聽、說、讀、寫)的能力。
復健科醫師的叮嚀
- 中風患者的併發症很多,日常生活所面對的問題也很複雜,需要做整體的評估後針對問題來解決。復健科醫師除了評估患者的醫療需求外,也會提供藥物與復健處方,並教導患者如何預防及治療併發症。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困難,醫師也會建議患者該如何調適。因此,中風患者無論是在住院中,或是出院後,都需要一位復健專科醫師作為長期諮詢的對象。
門診時間│聯絡方式
掛號電話:(08)832-9966
網路掛號:門診預約掛號、掛號查詢或取消
服務時段:
週一至週五
早診 │上午9:00
午診 │下午14:00
晚診 │晚上18:00
週六 │上午9:00(物理治療)
週日 │休診
所在位置:復健大樓1樓、2樓
.
手機下載本訊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