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復健科衛教│認識脊髓損傷
脊髓與脊髓損傷
- 脊髓由延腦沿伸到上腰部,位居脊柱所形成的管腔中。脊髓約每隔半公分,自左右兩側各分出一條脊髓神經到全身。脊髓的功能在於溝通腦部與周圍神經,也就是說,它可傳達腦部的訊息到四肢或內臟,也可傳達四肢或内臟的感覺到腦部。
- 脊髓一旦損傷就會產生許多的問題,包括:運動感覺機能障礙、排尿排便困難、呼吸機能障礙、性功能障礙、皮膚併發症及自主神經機能異常等。
- 造成脊髓損傷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,一為外傷性,另一為非外傷性,兩者之比約為四比一。在台灣地區,造成外傷性脊髓損傷的原因,以車禍居多,幾乎佔一半的病例,其次為高處跌落、被重物壓傷、運動傷害及刀傷等。至於非外傷性原因,則以腫瘤、發炎、血管畸型居多。
- 脊髓損傷以20歲至29歲年齡層的發生率,男女之比約為五比一。
脊髓損傷患者的醫療復健工作
- 在事故現場,急救人員應密切注意脊髓損傷發生的可能性,經由正確的搬運姿勢及各種輔助器固定傷者的頭、頸、身體,避免造成進一步的傷害,並應立即送至脊髓損傷中心或有經驗之醫學中心救治。
- 治療前須先透過各種理學、神經學及影像學檢查,以瞭解脊髓損傷嚴重程度,並應注意是否有相關傷害。為使脫位的脊椎復位或保持脊椎的穩定度,可施行手術處理。至於復健工作,以儘早進行為原則,包括:傾斜床活動、輪椅訓練、日常生活訓練、步行訓練等,其目的是使患者能獨立自主地生活。
- 此外,也要預防併發症的發生,如:泌尿道感染、褥瘡、關節攣縮、呼吸道感染及深部靜脈栓塞等。
脊髓損傷患者的心理重建與生活調適
- 脊髓損傷患者多為青壯年男性,正是社會中具生產力的一群,且常為家庭收入的主要提供者,當其突遭意外造成癱瘓,身體諸多功能受損,日常生活處處依賴他人,事業或學業因而中斷,另外得面對家庭、婚姻問題,其心理衝擊不可謂不大。
- 在急性住院期間,經由醫療與復健工作,學習新的自我照顧技巧,養成日常生活的獨立能力,進而調整工作技能以面對新環境。在患者度過危險期後,心理治療便可介入照顧。患
- 者心理反應可能出現震驚、否認、哀傷、沮喪、接受等階段,其時間長短大人而異,而病人的適應與否,病人本身、家人、醫療人員、社會大眾、政府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- 據臨床觀察,「老病友」的過來人經驗對新病人的幫助最大。病友須學習接納自己,重新調整腳步再出發,包括:調整家庭中的角色,完成中斷的學業,學習新的就業技能以及開展事業上的第二春。
- 男性患者雖有勃起射精方面的困擾,但有解決之道,而生子也是可能的,人生幸福並不會少於常人。最怕的是,自怨自艾、自暴自棄,逃避醫療、家庭及社會,其結果是褥瘡、感染、尿毒症及憂鬱症接踵而至,甚至導致死亡。
一般人對脊髓損傷的錯誤觀念
- 一般人常把殘障者當作殘廢者,其實殘障者仍然可以是生產者,他們「殘而不廢」,肢體活動上的不方便,並不妨礙其奮鬥進取的心志。由於社會、環境等所構成的障礙,才是造成他們無法與常人一樣就學、就業的主因。殘障者所需的是尊重而非同情,所盼的是公平而非施捨。
- 脊髓損傷造成肢體癱瘓的事實,常在受傷的那一瞬間就決定了,且大多在半年、一年内即已定型。然而許多病友或其家人,花了許多無謂的時間、力氣及金錢,去尋找名醫、偏方或器材,這些往往是徒勞無功的。最好是鼓勵患者學習自我照顧,藉著輔助器材,熟練獨立生活的技巧。一般而言,第七頸髓以下損傷的病友是可以完全獨立生活的。
復健科醫師的叮嚀
- 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殘障,對病人本身、家庭及社會都造成很大的損失,無論就醫或復健方面,面對的問題及困難特別多,需要各科醫師及醫療人員的同心協力,以及家庭、社會與政府的配合,才能有滿意的成果。
- 復健科醫師會針對患者的肢體、神經及膀胱功能等作詳細的評估,並據此擬定完整的復健計畫,協助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與心理的重健,避免或治療褥瘡、泌尿道感染、深部靜脈栓塞等併發症,使患者早日回到家庭、社會,重新過著獨立自主的生活。
門診時間│聯絡方式
掛號電話:(08)832-9966
網路掛號:門診預約掛號、掛號查詢或取消
服務時段:
週一至週五
早診 │上午9:00
午診 │下午14:00
晚診 │晚上18:00
週六 │上午9:00(物理治療)
週日 │休診
所在位置:復健大樓1樓、2樓
.
手機下載本訊息